速動比率低於1的警訊與風險分析

速動比率: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酸性測試」

親愛的投資者,當你踏上探索財務報表的旅程時,是否曾感覺像走進一座複雜的迷宮?別擔心,我們將引導你穿越其中的關鍵路徑。今天,我們要深入探討一個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至關重要的指標:速動比率(Quick Ratio),它在財務界被形象地稱為「酸性測試」(Acid-Test Ratio)。為什麼是「酸性測試」呢?如同化學實驗中,酸性測試能快速篩檢出特定物質,速動比率也能快速、嚴謹地評估一家公司在不變賣其最不流動資產的情況下,是否有能力應付迫在眉睫的短期債務。

那麼,究竟什麼是速動比率呢?簡單來說,它是衡量企業在極短時間內,透過變現性最高的資產,來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這項指標的計算方式,與你可能熟悉的流動比率有些相似,但卻更加嚴謹。速動比率的公式是:

  • 速動比率 = 速動資產 ÷ 流動負債

在這裡,關鍵字是「速動資產」。它包含了哪些項目?我們指的是那些能夠迅速轉化為現金的資產,而不會對公司營運造成重大影響。這主要包括了:

  • 現金與約當現金:企業手頭最直接的流動性資產。
  • 短期投資:例如短期票券、可交易證券等,這些通常可以在短期內變現。
  • 應收票據與應收帳款: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而應收取的款項,通常在約定的信用期限內會收回。

你或許會問,為什麼把「存貨」和「預付費用」排除在外呢?這正是速動比率「酸性」之處。存貨,雖然是流動資產的一部分,但其變現速度和價格穩定性,在不同產業、不同經濟環境下差異甚大。想像一下,一家服飾店的舊款存貨,可能需要打折才能快速售出,甚至可能面臨滯銷的風險。而預付費用,例如預付租金或保險費,雖然在未來會轉化為費用減少負擔,但它們本身並不能直接轉化為現金來償還債務。因此,速動比率透過剔除這些變現性較差的資產,提供了一個更為保守、更為嚴苛的短期償債能力視角。這有助於投資人看清,一家公司在緊急情況下,真正能夠拿來應急的「硬資產」有多少。

商業投資者正在分析財務報表

速動資產項目 說明
現金與約當現金 企業手頭最直接的流動性資產。
短期投資 例如短期票券、可交易證券等,通常可以在短期內變現。
應收票據與應收帳款 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而應收取的款項,通常在約定的信用期限內會收回。

解讀速動比率小於1:潛藏的財務警訊

當你計算出一家公司的速動比率,並且發現它的數值小於1時,你應該立即提高警惕。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不足,它背後蘊含著企業可能面臨的嚴峻財務挑戰。速動比率小於1,意味著企業可以迅速變現的資產,不足以完全覆蓋其短期內必須償還的流動負債。換句話說,如果所有短期債權人同時要求償付,這家公司就無法單純依靠手頭最靈活的資產來應付,它將不得不尋求其他途徑來彌補資金缺口。

這就好比你每個月的固定開銷(流動負債)超過了你的可支配現金和隨時能動用的儲蓄(速動資產)。你可能會在當月就面臨捉襟見肘的窘境。對企業而言,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一連串的負面影響。首先,最直接的便是短期償債能力不足的警訊。這會讓供應商、銀行甚至員工對公司的財務穩健性產生質疑。在市場上,信譽是企業的生命線,一旦信譽受損,未來的合作夥伴可能降低授信額度,甚至要求現金交易,這無疑會進一步壓縮企業的營運空間。

其次,速動比率低於1,也反映出企業在資產配置上可能存在問題。要麼是現金管理效率不高,要麼是應收帳款回收不力,或是短期投資配置不足。無論哪種情況,都說明了公司在財務彈性上存在明顯的缺陷。在經濟景氣下行或突發事件發生時,這種脆弱性將被放大。一家缺乏足夠速動資產來應對日常開銷和短期債務的公司,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沒有足夠燃料的船隻,隨時可能擱淺。

因此,當你看到速動比率小於1時,這絕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忽視的數字。它是一個明確的預警信號,提醒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剖析公司的財務報表,探究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原因,並評估其潛在的風險。

視覺化流動性比率挑戰

速動比率偏低可能觸發的連鎖反應

速動比率低於1,不僅是個警示,更可能是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的開端。當企業的流動性面臨壓力時,管理層往往會被迫採取一些應急措施,而這些措施可能對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造成損害。想像一下,一家企業發現自己的速動資產不足以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它將如何應對?

最常見也最具破壞性的應對方式之一,就是被迫出售存貨來籌措現金。如同前面所提及,存貨本身變現能力較差,尤其在需要「快速」變現的情況下,企業往往需要大幅降價,甚至以「跳樓大拍賣」的方式來吸引買家。這種「流血出清」的行為,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價格損失。原本預期的銷售利潤會被侵蝕,甚至可能導致虧損。更糟的是,這種行為還可能損害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定位。如果消費者習慣於低價購得產品,未來即使企業恢復正常,也難以再以原價銷售,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變賣存貨,另一種常見的應急策略是重新借款(或稱再融資)。當企業速動資產不足時,它必須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尋求新的貸款來償還舊債。然而,一家速動比率偏低的公司,在貸方眼中通常被視為風險較高。這意味著,企業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才能獲得貸款,或者面臨更嚴苛的借款條件,例如抵押更多資產、提供個人擔保,甚至被要求加速償還現有債務。不斷滾動的債務,加上高昂的利息負擔,會像無形的枷鎖,一步步勒緊企業的脖子,侵蝕其未來的盈利能力。

更廣泛來說,速動比率的惡化,還可能引起供應商的擔憂。他們可能會縮短信用期限,甚至要求預付款,這將進一步加劇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員工也可能對公司的前景感到不安,優秀人才流失的風險增加。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會讓企業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流動性危機導致應急措施,應急措施又損害企業價值,進而加劇未來的流動性挑戰。因此,作為投資人,當你看到速動比率出現警訊時,必須意識到這可能引發一連串不利於企業運營和股東權益的連鎖反應。

財務健康評估工具的說明

財務壓力的實質影響:從現金流到股東權益

當速動比率持續偏低,並引發前述的連鎖反應時,其深層的影響將逐步滲透至企業的現金流獲利能力,乃至最終的股東權益。這絕非紙上談兵的數字遊戲,而是實實在在的營運挑戰。

首先,對現金流的衝擊是直接且致命的。速動比率不足意味著企業的快速現金流入(來自速動資產的變現)無法覆蓋快速現金流出(用於償還流動負債)。這會導致現金水位不斷下降,公司可能連支付員工薪水、供應商貨款或日常營運費用都變得困難。當現金流枯竭時,即使一家公司在損益表上顯示獲利,它也可能因為沒有現金而破產,這就是所謂的「獲利卻倒閉」的窘境。想像一下,一家企業帳上有數百萬的應收帳款,但客戶遲遲不付款,它雖然有資產,卻無錢可花,這就是流動性危機的真實寫照。

其次,獲利能力也會受到嚴重侵蝕。為了應對燃眉之急,企業可能被迫折價出售存貨,這直接減少了銷售收入和毛利。同時,因流動性壓力而產生的高額利息費用,也會大幅增加企業的財務負擔,侵蝕淨利潤。此外,若企業因財務困境而導致生產中斷、客戶流失,甚至需支付罰款或法律訴訟費用,這些都會進一步拖累獲利表現。長期下來,低速動比率的公司,即使在營運上有潛力,也可能因為財務成本過高而難以實現可觀的利潤。

最終,這些財務壓力將直接反映在股東權益上。當企業的現金流和獲利能力持續惡化時,其股價往往會受到負面影響,因為市場會對其未來前景產生疑慮。若公司因無法償債而宣告破產或進行債務重組,股東的投資甚至可能化為烏有。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應對資金缺口,公司可能不得不發行新股來籌措資金,這會導致股權被稀釋,進而影響每股盈餘(EPS)和每股淨值。對於現有股東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和權益將會下降。因此,速動比率雖然看似簡單,卻是預警企業從最基礎的現金流危機,到最終可能導致股東財富嚴重損失的關鍵指標。

產業動態與速動比率的變通判讀:特例解析

在財務分析中,沒有任何單一指標能夠適用於所有情況,速動比率亦是如此。儘管我們強調速動比率小於1的潛在風險,但作為一位明智的投資者,你必須理解,這個「黃金標準」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產業特性對速動比率的判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同行業的營運模式、存貨管理策略、應收應付週期等存在巨大差異,這也導致其「健康」的速動比率範圍有所不同。

某些行業,由於其獨特的營運模式,即使速動比率長期低於1,也可能表現出穩健的財務狀況。例如:

  • 零售通路業(如超市、便利商店):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商品銷售速度極快,存貨周轉率非常高,且絕大部分交易都是現金銷售。顧客直接付現,現金流入源源不斷,而對供應商的付款通常有較長的信用期。在這種模式下,即使帳面上的速動資產(現金、應收帳款)少於流動負債,公司也能透過高效率的存貨快速變現來產生大量現金流,從而滿足短期償債需求。對於他們來說,貨架上的商品幾乎等同於現金。
  • 服務業(如餐飲業、飯店業):類似地,服務業幾乎沒有或只有極少量的存貨。他們的收入通常是即時的現金收入(例如餐費、住宿費),而成本則主要是人工和租金。雖然他們可能會有短期應付帳款,但由於幾乎沒有存貨積壓,其速動比率往往會顯得偏低,但這不代表他們缺乏償債能力。
  • 訂閱制軟體公司(SaaS):這類公司幾乎沒有實體存貨,主要資產是軟體知識產權和應收訂閱費。他們通常以預收款項或定期收款方式運營,現金流相對穩定。即便速動比率不高,只要其訂閱收入持續且預期穩定,其償債能力通常無虞。

這就告訴我們,在分析速動比率時,絕不能機械地套用標準,而是要深入理解該公司所屬的行業特性。一家生產重型機械的製造商,其存貨周期可能很長,一台設備的生產和銷售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其速動比率如果偏低,可能就真的是警訊。但一家每天銷售數千筆商品的超市,其低速動比率可能是其高效營運模式的體現。因此,當你評估一家公司的速動比率時,請務必先將其放在所屬的行業背景下進行比較和判讀。

為何某些產業能「低速動比率」而無憂?

深入探討為何特定產業能在速動比率偏低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健康,這有助於你更細膩地理解財務指標的彈性與限制。這不僅僅是產業特性的問題,更關係到企業如何有效地管理其營運現金循環,以及其在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

超商和零售通路業為例,它們能夠在低速動比率下運作,核心原因在於其極高的存貨周轉率和有利的付款條件。想像一下,超市的貨架幾乎每隔幾天就會被重新補滿,這意味著商品從進貨到銷售變現的週期極短。當商品快速銷售並轉換為現金時,即使在會計報表上,這些商品在被售出前仍被計為存貨,但它們的變現潛力幾乎是即時的。這與傳統製造業或高科技產業中,存貨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售出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這些產業通常擁有強大的供應鏈議價能力。由於他們向供應商大量採購商品,往往能夠爭取到較長的應付帳款付款期限。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利用銷售商品所得的現金,在尚未支付供應商貨款之前,將資金用於其他營運或短期投資。換句話說,他們實際上是運用了供應商的資金來進行營運,形成了一種「供應商融資」的良性循環。例如,一家超市可能在商品賣出並收回現金後的一個月,才需要向其供應商支付貨款。這種時間差有效地彌補了其速動資產相對較少的「表面不足」。

這種模式的成功,還取決於其穩定的客戶基礎和預期現金流。消費者對日常必需品的需求相對穩定,這為零售業提供了可預測的銷售額和現金流入。只要營運效率高,庫存管理得當,且沒有大量呆帳風險,這些公司就能保持健康的現金流,即便其速動比率低於正常標準,也無需過度擔憂其短期償債能力。

因此,當你看到一家零售或消費品公司的速動比率不高時,切勿立刻斷定其財務有問題。你需要進一步分析其存貨周轉率應付帳款周轉天數,以及其現金流狀況,才能做出更為全面和準確的判斷。這正是財務分析的藝術所在:不僅要看數字,更要看數字背後所反映的商業模式和營運實力。

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釐清兩者的微妙差異

在財務分析中,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與速動比率(Quick Ratio)常常被並列討論,因為它們都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關鍵指標。然而,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對於你更精準地評估企業財務健康至關重要。它們就像是同一個目標的兩種不同檢視方式,各有側重,適用於不同的判斷情境。

首先,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兩者的計算公式:

  • 流動比率 = 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
  • 速動比率 = 速動資產 ÷ 流動負債 (或,流動資產 – 存貨 – 預付費用)÷ 流動負債

從公式中,你立刻就能發現關鍵的區別:流動比率將所有流動資產都納入考量,包括了存貨預付費用;而速動比率則剔除了這兩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化處理呢?

流動比率提供的是企業在正常營運週期內,所有流動性資產覆蓋短期債務的廣泛能力。它假設企業有足夠的時間將存貨銷售變現,並將預付費用轉化為實際利益。因此,它是一個相對寬鬆的指標,適用於評估企業在一般情況下的短期償債能力。例如,當企業處於穩定成長期,市場對其產品需求旺盛時,存貨的變現能力較強,流動比率就能較好地反映其流動性。

然而,速動比率則顯得更為保守和嚴苛。它假設在緊急情況下,企業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慢慢銷售存貨,或者存貨本身可能因為市場變化、過時等原因而難以變現。透過排除存貨和預付費用,速動比率提供了一個「壓力測試」下的流動性視角。它回答的問題是:如果我今天就必須償還所有短期債務,我不靠賣存貨和預付費用,我能拿出多少錢?這對於判斷那些存貨價值波動大產品生命週期短的行業(如高科技電子產品、時尚服飾)尤其重要。對於這些行業而言,存貨可能很快就會過時、跌價,甚至變成「呆滯庫存」,導致其變現能力遠不如帳面價值。

因此,你可以將流動比率看作是企業的「總體短期財務健康狀況」,而速動比率則是更精準、更具「即時應變能力」的衡量。在分析時,我們通常會建議你同時觀察這兩個指標。如果流動比率很高,但速動比率很低,這可能意味著公司有大量存貨積壓,潛藏著存貨跌價或變現困難的風險。反之,如果兩者都處於健康水平,那無疑是企業流動性良好的積極信號。理解兩者的微妙差異,能幫助你更全面地剖析企業的財務面貌。

超越單一指標:建立全方位財務判斷框架

我們已經深入探討了速動比率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判讀方式。但作為一位成熟的投資者,你必須銘記:任何單一的財務指標都無法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的全貌。就像盲人摸象,只觸及一隅便妄下定論,往往會導致誤判。要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你需要建立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財務判斷框架

這意味著,在分析速動比率的同時,你還需要將其與其他關鍵的財務指標相互印證,並結合質性分析。讓我們來看幾個重要的輔助指標:

  • 負債比率(Debt-to-Asset Ratio 或 Debt-to-Equity Ratio):速動比率衡量短期償債能力,而負債比率則揭示了企業的長期資本結構和總體財務槓桿。一家速動比率健康的公司,如果負債比率過高,可能意味著雖然短期流動性無憂,但長期債務負擔沉重,潛藏著長期風險。你需要了解企業的負債是短期多還是長期多,負債的結構和成本如何。
  • 現金流量比率(Cash Flow Ratio):現金流量表提供的是企業實際現金的流入流出情況,這比資產負債表上的會計數字更能反映企業的「造血能力」。即使速動比率看起來健康,如果企業的營運現金流量長期為負,那很可能是因為它不斷依靠借款來維持運轉,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務必關注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營運現金流來支撐其日常運作和償債。
  • 應收帳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這兩個效率類指標能幫助你理解速動資產中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變現效率。如果應收帳款周轉率下降,可能意味著客戶付款變慢,潛在壞帳風險增加,這會直接影響速動比率中的應收帳款質量。存貨周轉率則能印證你對該產業特性和存貨變現能力的判斷。

除了量化指標,你還需要進行質性分析

  • 管理層素質與策略:公司的決策者是否具備應對挑戰的能力?他們的長期發展策略是否清晰合理?
  • 行業前景與競爭態勢:公司所處的行業是否仍具備成長空間?它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 經濟大環境與政策風險:宏觀經濟的變化會如何影響公司?是否存在潛在的政策或法規風險?

最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進行趨勢分析。不要只看單一時間點的數字,要觀察速動比率以及其他指標在過去幾個季度或幾年內的變化趨勢。是持續惡化,還是偶爾波動?這種趨勢比絕對數字更能揭示企業財務健康的動態變化。透過這樣一個系統性的、多層次的判斷框架,你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評估一家公司的財務風險與投資價值。

從廷鑫(2358)案例學習:速動比率的實戰警示

理論終究需要實踐來驗證,而實際案例往往是最深刻的教材。在台灣資本市場中,廷鑫(2358)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警示,說明了速動比率及其他財務指標在預警「地雷股」方面的實務應用。這是一個值得所有投資者深入學習的案例,它如何從一家上市公司,最終走向下市的邊緣。

廷鑫,一家主要從事鋁合金製造的公司,其財務狀況在近幾年來屢次亮起紅燈。如果你在它爆發重大危機之前,就曾關注其財務報表,你會發現一些早期且持續的警訊:

  • 長期速動比率偏低:廷鑫的速動比率長期徘徊在100%以下,甚至遠低於此,這就明確顯示其速動資產不足以覆蓋短期流動負債。這意味著公司在償還短期債務上始終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高度依賴存貨變現或外部融資。對於傳統製造業而言,較高的存貨通常是常態,但如果速動比率持續低迷,則提示著存貨變現可能面臨挑戰。
  • 伴隨其他嚴峻財務事件:單一的速動比率低不必然是末日,但當它與其他財務異常事件同時發生時,警訊就變得異常強烈。廷鑫曾面臨財報無法按時出具的窘境,甚至找不到簽證會計師。一家公司連按時提交財報都有困難,說明其內控混亂、財務資訊可能存在重大問題。此外,更令人震驚的是,公司還發生了存款不足跳票事件,這直接證明了其現金流已極度緊張,連最基本的支付能力都出現問題。
  • 被主管機關處置:由於上述財務異常,廷鑫的股票最終被打入全額交割股,並面臨下市的命運。這對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全額交割股流動性極差,而下市則意味著股票將無法在公開市場交易,投資幾乎血本無歸。

廷鑫的案例明確地提醒我們,速動比率作為「酸性測試」,是辨識潛在「地雷股」的關鍵指標之一。它本身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當這個冰山露出水面,並且伴隨著財報難產、跳票等更深層的財務困境時,你幾乎可以肯定這家公司正走向深淵。作為投資人,你必須培養這種敏感性,善用公開資訊觀測站等平台,不僅要查閱速動比率,更要關注其變化趨勢,並結合公司發布的重大訊息,進行全面性的風險評估。透過這些實戰經驗,你將能更有效地避開財務陷阱,保護你的投資本金。

避免成為下個受害者:綜合指標預警「地雷股」

廷鑫(2358)的案例,如同一個響亮的警鐘,敲醒了許多投資人對於財務分析的警覺性。我們知道,僅憑速動比率就斷定一家公司的好壞,是不負責任且充滿風險的。然而,當它與一系列其他負面信號同時出現時,它就成為了一張清晰的「地雷股」預警圖。那麼,作為投資者,我們該如何綜合運用這些指標,有效預防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呢?

首先,你必須建立一個「風險清單」,在檢視任何一家公司時,逐一核對這些警訊。以下是一些你可以重點關注的綜合指標組合:

  • 速動比率長期低於100%且持續惡化:這是一個基本預警。如果該比率在非產業特例情況下持續走低,且與同行業公司相比顯著偏低,你就要特別留意。
  • 營運現金流量持續為負:如果一家公司帳面獲利,但營運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卻長期是負的,這表示其核心業務並未帶來足夠現金,很可能依賴借貸或變賣資產維持運營。這比任何比率數字都更具警示意義。
  • 負債比率過高且逐年攀升:高負債意味著財務槓桿大,一旦經營出現問題,還本付息壓力將迅速擴大。結合速動比率看,就是「短期還不起,長期也還不起」的雙重困境。
  • 應收帳款與存貨周轉率明顯下降或異常高企:周轉率下降可能暗示銷售遲緩、存貨積壓或應收帳款難以收回。而異常高企(特別是應收帳款)則可能暗示為了美化財報而虛增營收,但實際並未收到現金。
  • 財報發布延遲或會計師意見非標準:這是一個重大的紅旗。財報延遲通常意味著公司內部治理混亂,或有重大未決事項無法定論。而會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例如「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更是明確指出其財報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或無法核實的問題。
  • 重大事件頻繁發生:例如存款不足跳票、董監事或高階經理人頻繁異動、公司資產被查封、爆發重大訴訟或虧損性投資等。這些非財務數據的警訊,往往能印證財務指標所傳達的危機。

要獲取這些資料,你的最佳工具就是公開資訊觀測站。這個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和櫃檯買賣中心建立的平台,提供了所有上市櫃公司的完整財報、重大訊息、股權變動等資料。學會如何有效利用這個平台,將是你在投資市場中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綜合判斷是避免「地雷股」的黃金法則。當你發現一家公司同時出現多個上述警訊時,無論其股價看起來多麼「便宜」,都應立即迴避。記住,投資的首要原則是「保本」,其次才是「獲利」。透過系統性的財務分析,你將能像經驗豐富的偵探一樣,在數字中發現線索,在趨勢中捕捉風險,從而做出更明智、更安全的投資決策。

掌握財務語言:解鎖投資獲利的基石

親愛的投資者,我們今天一同深入剖析了速動比率這個看似簡單卻又深具內涵的財務指標。從它的定義、計算,到它潛藏的財務警訊,再到如何結合產業特性和其他多重指標進行綜合判斷,我們希望你已經建立起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一個更加全面和立體的認知。

我們的公司使命,正是要用淺顯易懂的教學,幫助你掌握這些專業的投資知識,最終實現穩健的獲利。你或許會覺得,學習這些財務報表和指標有些枯燥,甚至有些複雜。但請你相信,這是一門能夠為你帶來巨大回報的「語言」。當你學會解讀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時,你就不再是市場中的盲從者,而是能夠獨立思考、做出理性判斷的投資決策者。

理解速動比率,不僅僅是為了避開「地雷股」,更是為了辨識那些真正具備優良財務體質、能夠穩健成長的公司。健康的速動比率,配合強勁的現金流、合理的負債結構和高效的資產運營,共同構成了企業長期成功的基石。這些指標,就像是企業的「體檢報告」,而你,作為投資者,就是那位能夠看懂報告、做出正確判斷的「家庭醫生」。

投資的旅程是一場持續學習的過程。市場瞬息萬變,新的挑戰和機遇層出不窮。但掌握財務分析的基本功,就像是為你的投資之旅裝上了導航系統。它會指引你穿越迷霧,避開陷阱,最終抵達你希望的獲利彼岸。我們鼓勵你,不要止步於今天所學的速動比率,而是將此作為起點,持續探索財務報表的奧秘,不斷提升你的投資決策能力。因為,當你真正掌握了財務這門語言,你就解鎖了通往投資獲利的基石,你將更有信心地在資本市場中航行,並最終實現你的財富目標。

速動比率小於1常見問題(FAQ)

Q:速動比率小於1代表什麼意思?

A:這表示公司可迅速變現的資產無法完全覆蓋短期債務,潛在財務風險較高。

Q:如何改善速動比率?

A:企業可透過提升應收帳款回收、多變現存貨,或減少短期負債等方式改善速動比率。

Q:哪些行業的速動比率可以低於1?

A:如零售、服務業等行業能以現金銷售為主,具有較高的存貨周轉率,因此可以低於1而不影響償債能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