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ve 深度解析:從詞義到語法,一次搞懂被動語態與5大核心用法!

什麼是「Passive」?詞義、發音與基本概念

在英語中,「passive」主要用作形容詞,涵蓋了被動的、消極的、順從的,以及不抵抗等多種含義。它的國際音標發音是 /’pæs.ɪv/。

一位學生在複雜的語言景觀中探索單詞和語法概念,以 'passive' 為中心,象徵全面的學習之旅

這個詞的本質圍繞著缺乏主動或受外部影響而反應的狀態展開。比如,描述某人 passive 時,可能意味著他在行動或決策上不夠積極;而在語法中,「passive voice」則將句子主語定位為動作的接受者,而不是發起者。抓住這點,就能逐步理解它的各種層面。

舉例來說:

  • 他在爭執中保持 passive,不願表態。(He remained passive during the argument, refusing to take sides.)
  • 公司對市場變動採取 passive 策略,結果銷售下滑。(The company’s passive approach to market changes led to a decline in sales.)

根據劍橋詞典的說明,這詞常用來描繪不參與、不回應或不對抗的狀況。

「Passive」作為形容詞的四大核心用法與情境

「Passive」當形容詞時,根據上下文會呈現不同的細膩意涵。下面列出它的四種主要用法,並附上例句來說明。

一位人物受外部力量輕柔影響,強調缺乏主動性,以 'passive' 突出在概念詞典條目中

表示「被動的;不反抗的」

這類用法突出行為或回應的被動性,常意味著接受外來影響而不加抵抗,語氣可能中性或略帶負面。

  • 受害者在搶劫時完全 passive,沒有任何反抗。(The victim offered no resistance and was completely passive during the robbery.)
  • 對不義採取 passive 態度,只會讓它延續。(A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injustice allows it to continue.)
  • 這個安全系統是 passive 的,只有觸發時才記錄事件。(The security system is passive, only recording events when triggered.)

表示「消極的;不活躍的」

這裡強調缺少活力或投入,通常帶有負面暗示,指向不作為或低效。

  • 他的 passive 生活方式已開始危害健康。(His passive lifestyle is starting to affect his health.)
  • 球隊上半場 passive 的表現,讓他們大比分落後。(The team’s passive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half led to them trailing by a large margin.)
  • 她在專案中 passive 參與,全由他人決斷。(She took a passive role in the project, letting others make all the decisions.)

表示「順從的;聽從的」

這種情形下,「passive」描述缺乏獨立判斷或對抗,傾向順從他人,偶爾透露出柔順或軟弱的感覺。

  • 孩子極其 passive,很少質疑大人權威。(The child was very passive and rarely questioned adult authority.)
  • 某些經理偏好 passive 員工,不會挑戰他們的觀點。(Some managers prefer passive employees who don’t challenge their ideas.)
  • 他保持 passive 立場,讓妻子主導家庭對話。(He adopted a passive stance, allowing his wife to lead the family discussions.)

特定技術或經濟領域的「被動」概念

除了日常用法,「passive」在專業領域也有專門解釋,常指無需持續投入就能運轉或獲益的狀態。

兩個對比場景:一人積極辯論,另一人 passive 觀望;公司圖表顯示因 passive 市場策略而衰退
  • 被動收入 (Passive income):無需主動勞動即可取得的收益,如租金、股息或版稅。為了補充,這類收入有助於財務自由,但需初始投資。
  • 被動元件 (Passive component):電子領域中,不需額外能量供应的零件,例如電阻、電容和電感。
  • 被動式投資 (Passive investing):投資策略中,透過追蹤指數基金而非頻繁交易,降低主動干預,適合長期持有者。

這些術語延續了「passive」不主動的特質,但應用更精準具體。

「Passive」的近義詞與反義詞解析

探討「passive」的同義和反義詞,能讓我們更細膩地把握它的語意差別,在各種情境中選用合適詞彙。

近義詞比較

這些詞雖與「passive」相近,但語氣和重點略有不同:

  • Submissive:側重「服從的」,常指自願屈從權威,帶負面意味,強調無自主性。
    • 例句:他太 submissive,不敢反對老闆無理要求。(He was too submissive to challenge his boss’s unreasonable demands.)
  • Inactive:指「不活躍的」,描述狀態而非負面,僅表示無動作。
    • 例句:這火山已 inactive 數世紀。(The volcano has been inactive for centuries.)
  • Docile:強調「溫順的」,適用於人或動物,易控制,常有正面語調。
    • 例句:docile 的羊群順從牧羊人。(The docile sheep followed the shepherd without resistance.)
  • Compliant:表示「遵守的」,願意跟從規則。
    • 例句:公司完全 compliant 所有環保規定。(The company is compliant with al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反義詞對照

反義詞則突出主動、活力與決心:

  • Active:直接對立,意為「主動的」或「活躍的」。
    • 例句:她有 active 的社交生活。(She leads a very active social life.)
  • Assertive:強調「自信的」,能明確表達需求。
    • 例句:在薪資談判中要 assertive。(It’s important to be assertive in salary negotiations.)
  • Dynamic:指「充滿活力的」,帶有能量與變革。
    • 例句:城市有 dynamic 的藝術圈。(The city has a dynamic arts scene.)
  • Proactive:突出「先發制人」的積極性。
    • 例句:proactive 的客戶服務能防範投訴。(A proactive approach to customer service can prevent many complaints.)

特殊片語:「Passive Aggressive」是什麼意思?

「Passive aggressive」是個獨特的片語,譯為「被動攻擊」或「消極抵抗」,描述間接宣洩怒氣或不滿,而非直面問題。

這種行為避免正面衝突,卻透過迂迴方式影響他人,常見表現包括:

  • 拖延或延遲:有意延誤任務,讓對方沮喪。
  • 找藉口或推卸責任:不直說拒絕,總有理由迴避。
  • 「無聲的抗議」或「冷戰」:沉默或忽略,製造懲罰感。
  • 含沙射影的評論或挖苦:偽裝成玩笑,實則傷人。
  • 表面順從但暗中破壞:口頭同意,行動上卻阻礙。為了加深理解,這種模式源於情緒壓抑,長期可能導致關係緊張。

根據今日心理學 (Psychology Today) 的分析,被動攻擊者常難以直接表達需求。

例如:

  • 他沒直說同事惹惱他,而是用 passive-aggressive 方式忽略郵件。(Instead of directly telling his colleague he was annoyed, he used passive-aggressive tactics like ignoring emails.)
  • 她對我廚藝的 passive-aggressive 評論,隱隱傷人。(Her passive-aggressive comments about my cooking were subtly hurtful.)

英語語法核心:被動語態 (Passive Voice) 精華解析

「Passive voice」是英語語法要點,與形容詞「passive」相似,都強調承受或被動狀態。

什麼是被動語態?為何要使用它?

被動語態讓句子主語成為動作承受者,而非執行者;相對的主動語態則以執行者為主語。

選擇被動語態的原因有:

  • 執行者不重要或未知:不知或無需強調誰做的事。
  • 強調動作的承受者:將重點移到受影響對象。
  • 保持客觀性:在學術、科學或新聞中,避免主觀指涉。
  • 避免直接指責:使語氣柔和,不直指責任人。

例如:

  • 主動:學生清掃教室。(The students cleaned the classroom.)
  • 被動:教室被清掃(由學生)。(The classroom was cleaned (by the students).)

後者將關注轉向教室本身。

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Be + Past Participle

結構簡單:be 動詞加過去分詞(V-ed/V3),be 隨時態變。

基本結構:主語 + be 動詞 (依時態) + 過去分詞 (+ by + 執行者)

例如:

  • 信由約翰寫。(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John.)
  • 許多國家說英語。(English is spoken in many countries.)
  • 橋下月修。(The bridge will be repaired next month.)

「by + 執行者」視情況省略。

主動語態轉被動語態的步驟與範例

轉換步驟:

  1. 原受詞變新主語。
  2. 動詞改為 be + 過去分詞,be 時態一致。
  3. 原主語變 by + 執行者,置句尾(可省)。
主動語態 (Active Voice) 被動語態 (Passive Voice) 轉換說明
The chef prepares the meal. The meal is prepared by the chef. 受詞 “the meal” 變主語;”prepares” (現在簡單式) 變 “is prepared”。
They built this house in 1990. This house was built in 1990. 受詞 “this house” 變主語;”built” (過去簡單式) 變 “was built”;”by them” 可省略。
A dog bit the child. The child was bitten by a dog. 受詞 “the child” 變主語;”bit” (過去簡單式) 變 “was bitten”。
Someone has stolen my wallet. My wallet has been stolen. 受詞 “my wallet” 變主語;”has stolen” (現在完成式) 變 “has been stolen”;”by someone” 可省略。

不同時態下的被動語態變化 (含表格整理)

不同時態下,be 形式變化。以下表格整理主要時態:

更多細節可參考普渡大學線上寫作實驗室 (Purdue OWL)

時態 (Tense) 主動語態範例 (Active Voice Example) 被動語態結構 (Passive Voice Structure) 被動語態範例 (Passive Voice Example)
現在簡單式 (Simple Present) He writes a letter. am/is/are + V3 A letter is written (by him).
過去簡單式 (Simple Past) He wrote a letter. was/were + V3 A letter was written (by him).
未來簡單式 (Simple Future) He will write a letter. will be + V3 A letter will be written (by him).
現在進行式 (Present Continuous) He is writing a letter. am/is/are + being + V3 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him).
過去進行式 (Past Continuous) He was writing a letter. was/were + being + V3 A letter was being written (by him).
現在完成式 (Present Perfect) He has written a letter. has/have + been + V3 A letter has been written (by him).
過去完成式 (Past Perfect) He had written a letter. had + been + V3 A letter had been written (by him).
未來完成式 (Future Perfect) He will have written a letter. will have + been + V3 A letter will have been written (by him).
情態助動詞 (Modal Verbs) He must write a letter. modal + be + V3 A letter must be written (by him).

何時該用?何時該避免?被動語態的實用指南與寫作建議

被動語態並非錯誤,但需視情境而定。知道何時適用、何時避開,能大大改善寫作品質。

被動語態的常見使用情境

以下情況適合用被動語態:

  • 執行者不重要或未知:如「決定昨天做出。」(The decision was made yesterday. — 誰決定無關緊要。)
  • 強調動作的承受者:如「大火後種下許多樹。」(Many trees were planted after the fire. — 重點在樹木。)
  • 學術和科學寫作:維持中立,如「實驗在控制條件下進行。」(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 新聞報導:事件不明時,如「昨晚銀行遭搶。」(A bank was robbed last night.)
  • 法律文件和正式聲明:避開指責,如「條款須嚴守。」(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must be strictly observed.)
  • 描述過程或步驟:如「先混料,再烘烤。」(First, the ingredients are mixed, then the mixture is baked.)

被動語態的潛在缺點與避免濫用

過用被動可能帶來問題:

  • 模糊不清:省略執行者易混淆。
  • 冗長和笨拙:詞多,句子乏力。
  • 缺乏力量和直接性:不如主動直白。
  • 削弱責任:難追責。

避開時機:

  • 執行者關鍵時,用主動。
  • 商業或行銷文案,偏好主動以增活力。
  • 句子因被動而冗長時,重組。

改寫建議: 讓執行者成主語。

  • 被動:報告由實習生寫。(The report was written by the intern.)
  • 主動:實習生寫報告。(The intern wrote the report.)

如何提升被動語態的清晰度與精準性

用被動時,可用技巧優化:

  • 必要時加「by + agent」:若執行者有價值,別省。
    • 例句:小說由名家寫。(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a renowned author.)
  • 避免多重被動:一詞勿疊加,防混亂。
  • 精準動詞:選準確詞,避免模糊。
  • 替代表達:用非人稱或名詞化,避缺點。

總結:掌握「Passive」的關鍵要點

這篇指南全面剖析「passive」的多面性:從形容詞的被動、消極、順從等意涵,到專業如被動收入的應用;再到近反義詞,以及「passive aggressive」的行為剖析。最核心是語法中的被動語態,包括定義、結構、轉換與時態變化,加上使用指南與避坑建議。

熟練「passive」不僅擴充詞彙,還助你在寫作與溝通中彈性切換語態,讓表達更準確、語調合宜。語態無優劣,只有合適情境。多練習,就能深化對被動概念的掌握。

「Passive」作為形容詞時,有哪些常見的負面涵義?

「Passive」作為形容詞時,常見的負面涵義包括:

  • 消極的、不活躍的: 指缺乏精力、活力或參與度,例如「passive attitude」(消極的態度)。
  • 順從的、缺乏主見的: 暗示缺乏自主判斷能力,容易聽從他人,例如「passive obedience」(盲從)。
  • 不抵抗的、任由擺布的: 缺乏反抗或自我保護的意識,例如「passive resistance」(消極抵抗,但通常此處的「抵抗」是另一種積極的非暴力行動)。

「Passive aggressive」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體現?

「Passive aggressive」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以間接、不直接的方式表達不滿或敵意,常見體現包括:

  • 拖延: 故意延遲完成任務或赴約。
  • 「冷戰」或保持沉默: 當不滿時不直接溝通,而是選擇不說話或忽視對方。
  • 含沙射影的評論: 表面上無害,實則帶有諷刺或挖苦意味。
  • 故作健忘: 聲稱忘記了某事,以此避免責任或表達不滿。
  • 表面順從但暗中阻撓: 口頭上答應,但實際行動卻阻礙事情的進展。

被動語態 (Passive Voice) 和主動語態 (Active Voice) 之間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

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還是承受者

  • 主動語態: 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例如:「The dog bit the man.」(狗咬了那個人。——狗是動作的執行者。)
  • 被動語態: 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例如:「The man was bitten by the dog.」(那個人被狗咬了。——人是動作的承受者。)

主動語態通常更直接、有力,而被動語態則用於當執行者不重要、未知,或需要強調動作承受者時。

在學術寫作中,什麼情況下使用被動語態是更為恰當的選擇?

在學術寫作中,被動語態在以下情況下更為恰當:

  • 強調客觀性和結果: 當研究的焦點是方法、發現或結果,而非執行研究的人時。例如:「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 執行者不重要或顯而易見: 當讀者可以輕易推斷出動作的執行者,或執行者對研究本身不重要時。例如:「It has been proven that…」
  • 描述實驗程序或過程: 在方法論部分,被動語態有助於清晰地描述步驟,而無需重複提及「我」或「我們」。例如:「The solution was heated to 100°C.」

如何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應該從主動語態改寫為被動語態?

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應該從主動語態改寫為被動語態,主要考量以下幾點:

  • 動作的執行者是否重要或已知? 如果不重要、未知,或希望刻意隱藏,則可考慮被動語態。
  • 句子的焦點想放在哪裡? 如果想強調動作的承受者而非執行者,則使用被動語態。
  • 語氣是否需要更客觀、中立? 在學術、科學或新聞報導中,被動語態有助於保持正式和客觀。
  • 句子是否因主動語態而顯得過於個人化? 有時為了避免過度使用「I」或「we」,會改用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在口語交流中是否也常用?有哪些限制?

被動語態在口語交流中雖然不像書面語那樣頻繁,但仍會使用,尤其是在以下情況:

  • 當執行者不重要或不知道時: 「My car was stolen last night.」(我的車昨晚被偷了。——誰偷的不重要或不知道。)
  • 當想要強調動作的結果時: 「The window was broken.」(窗戶破了。——強調窗戶的狀態。)

然而,口語中過度使用被動語態可能會顯得不自然或過於正式。人們通常更傾向於使用主動語態,因為它更直接、更簡潔,也更容易理解。在非正式對話中,如果可以輕鬆表達執行者,通常會選擇主動語態。

「Passive income」和「Passive component」中的「passive」和形容詞「passive」的語義有何關聯?

「Passive income」和「Passive component」中的「passive」與形容詞「passive」的語義核心都是「不主動的」、「不積極參與的」。

  • Passive income(被動收入): 指你不需要積極投入勞力或時間去賺取的收入,例如租金、股息。這裡的「passive」強調其「自動產生」或「無需持續主動工作」的特性。
  • Passive component(被動元件): 在電子學中,指那些不需要外部電源就能運作或產生增益的元件(如電阻、電容)。這裡的「passive」強調其「不主動產生能量」或「僅對電信號做出反應」的特性。

兩者都體現了「不主動、不干預、接受外部影響」的共同語義。

學習「passive」這個詞,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

學習「passive」這個詞最容易犯的錯誤包括:

  • 混淆形容詞「passive」的多重語義: 未能區分其「被動的」、「消極的」、「順從的」等不同語境下的含義。
  • 將「passive aggressive」誤解為單純的「被動」或「消極」: 忽略了其中「攻擊性」的間接表達。
  • 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的時態混淆: 錯誤地使用be動詞的時態,或過去分詞的形式。
  • 被動語態濫用: 在執行者明確且重要,或希望語氣更直接有力時,仍不加選擇地使用被動語態,導致句子模糊或冗長。
  • 忽略「by + agent」的使用時機: 不知道何時應該提及動作的執行者,何時可以省略。

被動語態在英文的不同時態中,其結構會如何變化?

被動語態的核心結構是「be 動詞 + 過去分詞 (V3)」。在不同時態中,主要是「be 動詞」的部分會隨之變化,以符合該時態的規則:

  • 現在簡單式: am/is/are + V3 (e.g., is written)
  • 過去簡單式: was/were + V3 (e.g., was written)
  • 未來簡單式: will be + V3 (e.g., will be written)
  • 現在進行式: am/is/are + being + V3 (e.g., is being written)
  • 過去進行式: was/were + being + V3 (e.g., was being written)
  • 現在完成式: has/have been + V3 (e.g., has been written)
  • 過去完成式: had been + V3 (e.g., had been written)
  • 情態助動詞: modal + be + V3 (e.g., must be written, can be seen)

有沒有一些簡單的口訣或技巧,可以幫助我快速掌握被動語態的使用?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口訣或技巧,幫助您快速掌握被動語態:

  • 「受動分」口訣: 記住被動語態的構成是「主語(受動者) + be動詞 + 過去分詞」。
  • 「主語看重點」: 判斷句子的重點是要強調動作的執行者(用主動語態)還是承受者(用被動語態)。
  • 「by 誰誰誰」: 如果要知道是誰做的,就加上「by + 執行者」,否則可省略。
  • 「be 隨時變」: 記住 be 動詞會根據句子的時態和主語的人稱、單複數而變化。
  • 「V3 不變應萬變」: 核心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在被動語態中是固定的,不會隨時態變化。
  • 「主動改被動三部曲」: 1. 原句受詞變新主語。 2. 動詞變「be+V3」(be動詞時態與原動詞一致)。 3. 原句主語變「by + 執行者」(可省略)。

發佈留言